时间:2021-12-17|浏览:351
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是以太坊(Ethereum)的创始人,他 19 岁创立了以太坊,20 多岁就拥有了亿万身家。如果说中本聪是区块链的创世者,那布特林则开启了区块链 2.0,人称「V 神」,是加密货币圈的精神领袖。
布特林 1994 年出生于俄罗斯,六岁的时候随父亲移民加拿大。在布特林出生的 90 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技术飞跃带来的乐观主义弥漫全球。很多人相信,互联网会让世界更开放、更高效、更平等,信息曝光会变得更简单,掌握权力的人更容易被问责。但技术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严重问题。 个人数据被大公司、政府掌握。 电子监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社交媒体表面上增进了沟通,但却在全球范围内,让观念对立更严重。
比特币,以及底层的区块链技术,在许多人心中,代表了互联网的另外一种可能:去中心化、匿名性。17 岁那年,布特林开始接触刚刚出现的比特币。高中毕业,他进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但 8 个月后就退学、投身到比特币领域中去,周游世界,拜访各国比特币开发者社群,同时也在找寻区块链更广泛应用的可能性。2013 年末,19 岁的布特林发表「以太坊」白皮书。 以太坊不仅带来一种新的加密货币——以太币,而且基于通用的代码语言,可以用来创建各种各样的应用。以太坊号称永远不下线的「世界计算机」,愿景是将数据的控制权交还给其所有者,将创作权交还给其作者。
以太坊公开发布六年之后,以太币成为了仅次于比特币的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货币。围绕着以太坊,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迅猛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社交媒体、出版、社会组织等方面都已经开始有实际应用。将数据的所有权交还给个人、同时保障任务执行的效率是可能的吗?这样的结构有没有可能解决现在的互联网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太坊可以担当这样的任务吗?下一代互联网是什么样?去中心化会带来什么?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可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这些问题,我们在新加坡采访了以太坊的创始人布特林。
布特林有清晰的世界观。他所倡导的去中心化、抵御审查、平方投票法(Quadratic Voting)等涉及民主实践、互联网结构、商业与公益组织。他对世界的看法,令他知道自己该在什么社群之中,该连结什么,促成什么,该避免什么,也令他的影响力远超过了加密货币圈。用布特林自己的话说,「我的人生就是成为所有事物的桥梁。」他当然是以太坊社群中的领军人。以太坊基金会每年对外资助高达数千万美元,有些项目已经超出加密货币的领域。他的 Twitter 有 230 万粉丝。他参与「激进市场(Radical Markets)」理论的论述生产,也经常参与在公众政策与智库和其他意见领袖的讨论。
布特林相信,技术领域有两股不同的力量,一股科技力量会让强者更强、资源更向头部集中,而另一种科技力量也许可以让我们继续保有自由,匿名的自由,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他提到彼得·蒂尔(Peter Thiel,硅谷著名投资者与创业者)的论断,「人工智能是共产主义;加密技术是自由主义。」他也提到,也许未来并不是一种技术完败另一种技术,但数字生存着的人们,应该有选择的自由。
以下是端与布特林的访谈摘要:WEB 3 浪潮端:上世纪 90 年代的人们相信,互联网会逐步让世界走向开放社会。但这一切没有发生。Big Tech 强调中心化,集权政府打造了高效的审查制度,他们都赢得了用户,也让互联网走向封闭。你觉得现在我们谈的 Web3、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这股浪潮,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吗?中国也正在建立自己的国家版加密货币——数字人民币,它的广泛使用,将会极大增加国家的监视手段。Web3 到底会令人民更自主,还是集权更强大呢?
布特林:我同意 15 年前人们对互联网可以带来社会进步的预期确实过于乐观,但我也不认为互联网完全失败了。互联网在许多方面推进了社会进步。因为互联网,有很多东西,人们现在能做而 15 年前不能。即使是加密货币本身,也是因为互联网才成为可能。有了互联网,才可能让一个人物理上不离开一个地方、不用牺牲物理上的社交与生活环境,而参与国际性的交流。当然,我承认,互联网实际上也让集中化的电子监控无所不在、更加高效。
我认为在技术领域有两股不同的力量。Peter Thiel 说:「加密技术是自由主义;人工智能是共产主义(Crypto is libertarian, AI is communist)。」人工智能很强大,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好东西,但它的本质是大数据、大政府,数据将会集中、控制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的手中,让强者更强。而加密技术有一些固有的性质,会让强迫变得更加困难。这一点,从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来。例如,在区块链上,公有链的发展多数超出预期,而私有链、联盟链则大多表现不佳、低于预期。我认为,在这里面有非常深层次的原因。一些公司,想联合另外几个公司做一个联盟链,但最后就是做不起来。也许他们最初能拉到几个伙伴加盟,但是一旦需要进入下一个阶段,联盟链的劣势就出来了,新的伙伴就不容易加入。联盟链虽然容易获得前几个参与者,但早期参与者常常会希望保有控制权,就会成为更多人加入的阻力。
而对于公有链来说,在抵御中心化的控制方面做得很好,它的发展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期。你们知道,从原则上我是不喜欢 Proof of Work (工作量证明),但采用这种方式的比特币生态,仍然极有活力。我相信对于用 Proof of Stake (权益证明)的项目也将会如此。虽然对未来的预测,永远不易。但基于在过去几年中在加密领域里看到的进步,我至少是对加密技术的未来是乐观的。以太坊与去中心化应用端:以太坊公开发布已经六年。最近,以太币的价格已经远超过 $3,000 每枚。如果按以太币的价格作为衡量标准,以太坊已然大获成功。但以太坊的初衷不只是币价,在以太坊发布时,你强调以太坊的愿景在于去中心化、抵御审查。但在「DeFi」(去中心化金融)之外,以太坊在这两个方面究竟取得了哪些进展?
布特林:「DeFi」(去中心化金融)确实是以太坊网络中,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应用。原因有很多。首先,在 DeFi 领域里做事情,因为有实际的经济利益,动力要大得多。其次,与互联网的其他运用相比,传统金融服务极为低效。例如,我现在人在新加坡,如果我发封电子邮件给一个在危地马拉的收件人,电子邮件会在几秒钟内到达。虽然,可能美国国家安全局也会将在几秒钟内收到一个复本,但至少收件人的邮件会秒达。如果是金融服务,特别是涉及到国际金融业务时,一笔钱从新加坡汇到危地马拉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加密货币自然而然会在金融业务中首先得到使用。
虽然到现在为止,以太坊在中心化金融带来的好处最为明显。但我绝对相信,也将会有无数的人在其他领域内受益于以太坊不受审查、去中心化的特点。已经有一些很好的利用区块链防御审查的例子。比如,在中国的#MeToo 运动中,就有些运动参与者在区块链上发布和存储了一些内容。虽然例子还很少,但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开端。但挑战是,因为金融之外的互联网运用其实效率已经不低,在那些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需要达到标准也就高很多。但我相信,我们已经在路上。端:Dapp (去中心化应用)是以太坊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如果让你选择一个 Dapp,并把你自己全部时间投入在上面,你会选择什么方向?
布特林:这是一个好问题。「如果克隆一个布特林,让他在 2021 年进入以太坊生态,他会选择什么 Dapp?」我觉得我应当会选择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社交媒体做得好,就会有大量真正的用户。不像是有些区块链应用程序,一开始时,大家很兴奋,但是一旦上线,没有人用,获得了 30 几个用户,然后就无声无息消失。端:是的,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应该是最让人期待的 Dapp 之一。市场上现在基于 web2 的社交媒体都有严重的问题,算法偏差、极化效应、政府审查。我其实很好奇,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技术上已经成熟,好处非常明显,为什么现在还没有大行其道?
布特林:已经有一些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比如 Steemit、Hive、Status。这些应用在过去的一年中都有一些成绩。重要的这些应用都不是「鬼域」,确实有不少人在用。 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很多这些中心化的社交媒体都试图将社交媒体与加密货币元素结合一起,就像一个大具乐部,他们拥有单独的代币,有各种奖励制度。非常有趣。对创作者来说,有机会为创作提供更好的激励,又能够发布人们真正喜欢的内容。
比如 Status 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它没有中心化的服务器,全部数据放在分布式的网络当中。它比 Signal 更为去中心化,Signal 还有服务器,而 Status 就完全没有服务器,一切都只是通过端对端来实现。它还有一个内置的加密电子钱包的身分。所以你甚至不需要为 Status 专门注册 ID,你可以在以太坊上注册一个 ID,然后就可以使用 Status 了。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它。里面有相当多的华语社区,不少人进去聊天,不少人喜欢争论,比如讨论共产党是好还是坏。当然,它仍然是一个比较早期的项目,用户界面并不完美,但它的存在,也许就代表了一个很大的进步。
虽然币圈之外的人们也许还不太了解这些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但这个有趣的空间已经初具雏形,正在成长。当然,如果希望成为一个能够和 Twitter 和 Facebook 进行真正竞争的对手,除了需要有不受审查的特点之外,还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因为除了不喜欢被审查这一点之外,用户还有其他很多需求。比如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想要 Twitter 替代品的原因,其实与审查无关。
我对 Twitter 最大的不满是,上面的讨论,常常质量很低。无数人在我的 Twitter 下面推销他们自己的项目,发各种各样的没有讨论价值的东西,就像垃圾邮件太多,让找到有用的邮件更加困难,让我们无法进行有效对话。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样体会,可能只是我遇到的情况更糟糕。端:你对 Facebook、Twitter 这些大平台的期待和看法是什么?这些大平台会在加密货币、元宇宙(Metaverse)的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布特林:我觉得 Facebook 最大的错误就是,他们以为自己进入一个新的生态,就可以占有整个生态。他们走进加密货币圈说,「嘿,我们是 Facebook。Facebook 非常大,我们不准备遵守生态系统里的既有规则,我们要制定规则,这样你们就可以遵循我们确定的规则。」这种做法在加密货币领域完全行不通。尽管 Facebook 也在努力地寻找合作伙伴,拉了不少大公司,做联盟,想尽办法降低大家对 Facebook 控制欲的担心,但最后还是很难改变外界对 Libra (天秤币)的看法:「这玩意不可信,不管你怎么说,都是扎克伯格币。」
在加密货币圈之外,它也得不到支持。监管机构对 Facebook 想要做的事情,更是没有信任。不仅是反洗钱的部门盯着他们,反垄断竞争部门也是。所以,现在,他们在方向上做了很大调整,项目还在,但已经比他们最早想要做的事小、也没有特别有意义。 Facebook 在 Metaverse 上会做成什么样?也许他们会不那么想控制生态,也许他们会表现好一些。我们可以走着瞧。
至于 Twitter,我很喜欢他们的 Bluesky (蓝天项目)。这是 Twitter 支持的一个很有趣的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项目。愿景很好,但我特别关心他们是否能够从结构上,将用户界面层与用户数据层分开,不试图去控制整个结构。我还特别关心他们是否会允许用户迁移。假如用户具备可移转性,那同一个用户可以同时通过不同的社交网络与不同的受众交流,而不是在同一社交平台上,在同样的社交泡泡中,以同样的内容,应对不同的受众。这是非常有趣、雄心勃勃的计划。我绝对支持 Twitter 试一试。当然,问题是多大程度上,这些目标可以变成现实。不论结果如何,这个去中心化的愿景,就已经很棒。
端:我们来谈谈 NFT 吧。NFT 可能是当下区块链领域最热门的问题之一。对 NFT 的关注也已经出了链圈或者币圈。艺术家、影星、歌星、新闻媒体都有在进行尝试。端最近也发行了自己的 NFT 项目。你如何看 NFT 的未来?它会有长期的持久影响力吗?布特林:NFT 的发展出乎我的意料。四年前就有人问我对 NFT 的看法,我当时说 NFT 的前景被并没有那么好。现在看来,我是错误的。
NFT 的发展,绝对令人着迷。NFT 是加密货币的应用当中,极少的、能够吸引到与关心 De-Fi 的人完全不一样的人群。De-Fi 往往吸引那些关心金钱或关心金融的人,他们要么就想赚钱,要么关心金融领域上的自由。但 NFT 吸引了相当不同的人群——艺术家,文化人。我甚至看到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一批艺术家,开始制作发行 NFTs。而这种多元性反过来也有利于以太坊生态的发展。
你知道,加密货币在减少「中间人」方面非常有效,而这一点在 NFT 的发展上也体现出来了。做 NFT,你不需要自己去搞处理器、网站这些,就像开发其他分布式服务一样,你可以利用已经存在的、建立在智能合约基础上的线上市场,然后专注做核心的事情,比如自己创作 NFTs、出售 NFTs。很多人都已经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创造艺术作品,做出 NFT,通过 OpenSea 或其他市场,卖出很好的价格。NFT 能够有这样开放的模式,吸引这么多不同背景的人,迅速取得成功,太神奇了。NFT 的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我觉得,NFTs 会一直存在下去,但宣告 NFT 标志着范式转移,我觉得可能也为时尚早。NFT 还没有像其他加密货币应用一样,经历过一个繁荣和萧条的完整周期。当然,到目前为止,它看起来很有潜力,让我们再等等看看。
去中心化的治理
端:去中心化的应用(Dapp)想摆脱单一平台对用户的控制,去中心化的治理则想摆脱单一公司对一个生态的控制。一个社区、一群公司、甚至一间机构内部怎样去中心化地组织协作者、参与者,设定规则,让治理去中心化,这是 DAO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处理的问题。你怎么看以太坊上 DAOs 的发展?布特林:DAO 的微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纯粹的金融,也不是纯粹的非金融。DAO 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几年前,它还仅仅是空洞的理论,但到今天,已经有很多成功通过 DAO 来组织的项目。
DAO 有意思的地方是,它让社区更容易觉得他们真正拥有项目,他们也是项目中的一部分,它更容易让每个人加入的第一天就为社区做贡献。我认为,这对区块链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在比特币和以太坊上,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之一就是,一开始你就可以获得一些加密货币,然后将它绑定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通过继续「挖矿」来获得比特币。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对所有人开放的系统,并且有强大的社区参与,让社区与项目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