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浏览:168
自2013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到2015年的“全面两孩”政策,再到2021年的“三孩生育政策”,我国的生育政策不断放宽。这一系列政策的目的是鼓励和促进适度的生育率,以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认为,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决策和规划明确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和生育重点任务,并具体部署了各项任务,这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变动相适应,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生育政策逐步放宽,同时还出台了多项综合性的配套政策,鼓励人们“敢生”。原新认为,单独二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强调的是政策的宽松性,而三孩政策既放宽了家庭生育孩子数量限制,又增强了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并强调了配套支持政策。
原新表示:“一系列决策和规划不仅指明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和生育重点任务,还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他估计,如果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能够得以有效实施,“将当前的总和生育率(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从1.3提高到1.5或1.6是有可能的,到2035年出生人口数量保持在约1000万人左右也是有希望的。”
我国的生育率趋势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下降,自1992年以来一直保持低生育水平。原新表示:“在经历了几年的波动后,生育率将进入稳定和常态化的负增长状态。换句话说,中国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峰值,约为14.2亿人左右。”
原新认为,这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口发展规律是一致的,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受教育和就业情况改善,出生率自然会下降。
随着我国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她们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婚育年龄也随之推迟。年轻人对养育子女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生育欲望下降,少生优养成为主流观念,他们更注重子女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原新说:“生育政策对未来中国人口生育率的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过去的7年中,单独二孩和全面两孩政策的推行已经体现了这种促进作用,但随后出生人口数据大幅回落。这也表明,仅靠生育政策的优化和宽松还不足以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的目标,还必须建立一系列与生育政策相互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体系。
近年来,我国生育率的快速下降让很多人开始担心“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但原新认为不必过分悲观,中国目前仍处于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期,只是这个窗口正在逐渐变小。在中短期内,我国仍然可以享受之前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带来的红利。即使转为人口负增长,中国人口仍将保持在13亿左右的高水平,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规模巨大、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压力以及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不会改变。
另一方面,过去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规模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获得了人力资源型的人口红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仅强调增长速度和产值,还注重经济发展的结构和质量。在经济转型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势在必行,人力资本型的人口红利也开始显现。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素质持续改善。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了2.2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已经进入普及阶段。这为将来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人力资本的基础。原新表示,未来不仅要将数量型的人口红利转变为更持久的质量型人口红利,还要充分挖掘和开发老年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红利,这些都是获得新时代人口红利的基础,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