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浏览:184
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49.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狭义货币(M1)余额为63.61万亿元,同比增长5.1%。预计2022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26.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
此外,4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07.7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人民币贷款增加了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
央行负责人表示,4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明显放缓,同比增长较少,这反映出近期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同时还叠加了要素短缺、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增加,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从整体上看,前4个月新增贷款为8.9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次高水平。1-4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39%,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保持在较低水平。
央行负责人指出,近期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带来了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具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具有强大韧性和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从4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来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健。
根据报告显示,央行上缴利润的进度靠前,2022年以来已上缴8000亿元,全年上缴利润将超过1.1万亿元,直接增强财政可用财力。4月份财政性存款增加410亿元,同比少增5367亿元,体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联动,共同发力稳定宏观经济。
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央行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双重功能,加快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积极主动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支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具体措施包括稳定信贷总量,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宏观杠杆率会有所上升但保持在合理区间;降低融资成本,通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带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金融机构减少收费,合理让利给实体经济;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全面落实好“金融23条”,支持受困企业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灵活调整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居民家庭、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信贷还款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