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1|浏览:186
10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计划在该目录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中增加虚拟货币“挖矿”活动一项。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纷纷发表俏皮话:“哈哈哈,这个帽子是我没有想到的!”“确实落后,高耗能,纯靠堆显卡!”
这种群嘲正是源于讽喻味十足的现实。过去,“挖矿”企业常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超算中心”等作幌子,将自己伪装成“高科技”,骗取地方对高科技企业的优惠扶持。而最新通知将“挖矿”企业的“高科技”面具揭露无遗,并将“落后工艺”帽子戴在他们头上,揭露性很强。
说伤害性不大,是因为此前已经有相关部门多次发文,全面禁止虚拟货币“挖矿”,大量“矿场”已被关停。说揭露性极强,是因为“挖矿”的“高科技”面具确实迷惑了一些不明真相的公众。最新通知明确了“挖矿”企业“落后生产工艺”的属性,有助于公众破除迷障,加深认识。
“挖矿”存在哪些问题?高耗能是其中一大问题。挖矿是指虚拟货币的“生产”过程,实际上是通过计算机设备投入大量算力来“解密码题”,需要消耗大量电力。一台矿机运行24小时耗电量相当于一个5口之家一个月的用电量。剑桥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比特币挖矿一年消耗的电量约为133.68太瓦时,超过了2020年瑞典全国的用电量。
高污染是另一个问题。如果挖矿所使用的是火电,它们所消耗的巨额电力通常意味着大量碳排放和严重空气污染。挖矿设备的折旧也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最新研究显示,比特币挖矿每年产生多达3.07万吨的电子垃圾。这些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害的重金属和化学物质,如果回收处理不当,就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此外,挖矿还存在高危害的问题。由于矿机耗电量大,会挤占工业和民生用电,造成“电荒”,对社会经济造成损害。虚拟货币具有高度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特点,容易成为洗钱、贩毒、走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的载体。
另外,挖矿产出的只是虚拟货币,没有实际的产品。虚拟货币挖矿虽然可以赚钱,但没有实际价值的支撑,对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并不大。曾有报道称,内蒙古一家挖矿企业在2021年前4个月的月均耗电量达到4500万千瓦时,但纳税仅为9万元。这种巨大的能耗和少量的税收严重不匹配。
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已经淘汰了许多具有高耗能、高污染、高危害、低产出特点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而对于“挖矿”来说,它们四者兼具。说“挖矿”落后,实在冤枉得很。
挖矿绝非是什么高科技。这种落后的生产工艺只会争夺宝贵的电力,浪费巨大的资源,并埋下了太多的隐患,必须坚决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