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浏览:164
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和国际支付中的角色,以及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和监管方面的问题,业内专家学者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认为,在数字化浪潮面前,中央银行有必要积极创新法定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方式,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以优化法定货币的支付功能,缓解私人支付工具对法定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的冲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平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具备先进的技术,可以帮助整个经济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但是,在应用场景、与社会上其他支付手段的合作,包括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定位与合作竞争方面,需要进行更多的顶层设计,不能简单地盲目推进。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庆平表示,虚拟货币属于证券类资产,只有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是一种支付方式的变化。
关于央行数字货币是否应该加载智能合约的问题,目前各方争议不小。姚前表示,加拿大、新加坡、欧洲和日本央行等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项目中都实现了智能合约。央行数字货币不能仅仅是对实物货币的简单模拟,要发挥数字优势,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一定要走向智能货币。但是,他也指出,智能合约技术在安全性方面还有待改进,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从简单智能合约起步,逐步扩展其潜力。
何平认为,更多的智能化可能不应在央行数字货币上实行,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在这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和动力。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具备更多的信息优势和风控手段,可以实现智能支付,并且具备足够的商业激励。
在央行数字货币的监管方面,姚前认为,监管需要在隐私保护与合规之间取得平衡。央行数字货币应遵循KYC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等基本准则,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用户个人隐私保护。
关于央行数字货币对国际支付的影响,何平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具有有限匿名性,可能导致国际资本的匿名流动,不利于各国监控资本流动。他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在国际支付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还需要经过斟酌。央行数字货币和传统中心化国际支付体系应该如何分工、合作和竞争,也需要深入思考。
总的来说,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顶层设计,在设计、应用场景、合作竞争、隐私保护和监管等方面做出权衡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