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4|浏览:167
今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同比增加167万。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参与者和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中国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各项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加力。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大力拓宽就业渠道,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特困行业,在二季度实施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并将已实施的阶段性缓缴失业和工伤保险费政策范围扩大至上述5个行业。同时,加大失业保险支持稳岗和培训力度,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允许地方再拿出4%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并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经营的中小微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
应当看到,在国外地缘政治冲突及国内多点、散发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加,工业和服务业经济均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经济恢复态势趋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更加繁重。为此,坚持针对毕业生不同时段的求职需求,相关部门应当协同发力,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首先,拓展就业创业渠道。积极运用稳就业、减税降费、支持复工复产等政策,支持市场主体恢复增长。开拓政策性岗位,挖掘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卫生防疫、医疗健康、生活服务等领域中小微企业潜力,合理安排调整用工资源。做好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扩大毕业生应征入伍数量。适度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稳妥做好普通高校专升本工作。继续做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完善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在挂职锻炼、人才流动等方面加大激励力度。加大城乡社区治理、医疗卫生、科研助理等基层岗位开发。健全就业统计监督核查机制,全域推广网上签约,确保数据真实。
其次,科学设置高校学科及专业。建立高校专业人才需求预警机制,科学预测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性变化,根据预测适当调整高校学科专业招生规模,更加注重对未来人才需求量大和结构难以匹配的专业设置,更好满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调整和人才需求。同时,要根据经济产业特别是新兴行业发展的需求,引导高校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使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更加匹配。
第三,加强就业服务和培训。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开展政策宣传活动,为高校毕业生量身定制就业创业政策口袋书,利用线上形式为其解读政策,推送就业岗位,开展就业指导。加快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进招聘和求职信息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定时举办直播招聘,集中发布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通过手机可以看直播、投简历、视频面试、网上签约。完善线下招聘形式,举办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特色招聘。调动企业培训积极性,搭建实习见习、职业体验平台,开展就业适应性培训、岗前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建立实名制台账,及时纳入服务体系,因人施策制定帮扶方案,提供“一对一”服务。
最后,引导毕业生形成理性预期。指导高校建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从思政、职业规划和就业心理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毕业生将个人成长成才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大校企对接,按照企业需求开展岗前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毕业生职业素养和人岗适配度。加强职业指导课程设置,指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形成理性的就业预期。广泛宣传城乡基层、生产一线就业毕业生以及创业创新毕业生先进典型,激励高校毕业生自强自立、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