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浏览:211
意见领袖|盘和林
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一大批数字货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数字资产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关注,但相比主权货币的无限法偿和国家信用背书,这些数字货币更像是一种投机资产,难以充分发挥货币的多种职能。
受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影响,各地中央银行开始尝试发行主权数字货币(CBDC)。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定义,CBDC是与现金及传统准备金不同的中央银行直接负债,是一种新的数字支付工具。据调查研究表明,全球已有8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启动了CBDC的研发和试验项目。其中,大约一半的国家和地区处于概念论证阶段,少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已经开始试验CBDC。
中国人民银行从2014年开始研究中国法定数字货币(DC/EP)。截至2019年,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规则制定和技术测试已进入收尾阶段,多地居民已经开始使用数字货币。现在已经开设了1.4亿个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和1000万个企业钱包,并将进一步推动普及。
当前,对数字人民币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零售型数字人民币上,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主要是为居民或商户持有和使用的。从央行的表态可以看出,数字货币主要是但其优点远不止这些。数字人民币能够更好地与各种场景结合,实现支付体系创新。发展数字货币对于提高支付效率和安全性,以及提高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和稳定性,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动因,即规范第三方支付。虽然第三方支付在我国无现金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相关违法和虚假交易等问题,并涉嫌采集和贩卖用户信息。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三方支付的优势,减少相关违法事件。
尽管数字人民币从2014年开始布局,但到目前为止仍只是小规模试点,并不能算是发展快速。数字人民币普及面临一些困难。首先,民众对数字人民币的需求不高。数字人民币与当前的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区别不大,并且用户已经对第三方支付产生了路径依赖,对无息数字人民币的吸引力有限。其次,民众对数字人民币的认识不足。虽然数字人民币在舆论上引起了较高的关注,但真正了解数字人民币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将其简单看作一种电子货币,类似于手机银行。另外,由于相关技术还不成熟,数字人民币的定义也不明确,这也影响了民众对数字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再者,数字货币使用的场景受限,缺乏刚性需求场景。根据几次试点情况看,数字人民币目前只在一些日常场景中使用,民众难以感受到数字人民币带来的实质性改变,缺乏足够吸引人使用的场景。
其次,数字人民币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技术风险。我国的数字货币体系采用了双层架构,技术上采取竞争性的动态演进策略。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数字人民币在技术演进上的容错率,保证了技术的不断发展,但同时也增加了技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此外,由于技术和使用标准还未统一,数字人民币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未来还需要大规模应用实证。
再次,数字人民币扩大了监管边界,增加了监管难度。虽然数字人民币在可控匿名、溯源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有效防止洗钱等非法行为,但数字人民币的新使用场景将扩大监管的范围。双层架构设计增加了中央银行的监管压力,建立数字人民币金融创新的监管框架非常重要。
针对上述挑战,笔者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关键在于创造需求,试点不仅要广,还要深入各个场景。在技术风险方面,要鼓励国内相关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步伐,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并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在监管框架方面,要建立制度规则为前提。
最后一个值得讨论的是数字人民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