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浏览:173
10月11日,苏富比拍卖行举办了一场艺术拍卖会。导演王家卫的首个电影NFT作品《花样年华——刹那》以428.4万港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王家卫个人作品和亚洲电影NFT作品拍卖价格的新纪录。
《花样年华——刹那》是王家卫在1999年拍摄的经典电影《花样年华》中未发行的片段,是来自香港影星张曼玉和梁朝伟的第一天拍摄画面。该NFT只会发行1版,时长为1分钟31秒。
这次拍卖与半年前佳士得对加密艺术家Beeple的作品拍卖呼应,都是NFT浪潮的传播。然而,与国外NFT社区强调社交传播和个人表达的不同,东方的NFT更注重以文创IP为核心的文化再传播。
中外对于NFT的发展节奏和生态方式完全不同。王家卫的NFT电影作品拍卖和Beeple的NFT作品拍卖展现出了东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首先,NFT起源于加密世界,严格来说并非“舶来品”。但在中文世界中提到“NFT”,需要先解释其含义。无论是“非同质化通证”还是“不可替代性数字凭证”,中文翻译的关键都是从其“数字确权”的功能出发。
而这与西方社交传播的方式不同,由于“NFT”浪潮直接起源于加密社区的发展,大量NFT爱好者来自加密艺术或加密货币社区。
在接触NFT领域之前,玩家对赛博朋克和加密货币充满好奇。所以当NBA巨星库里将自己的推特账号换成“丧猴”系列NFT头像时,他的巨大影响力使很多人开始效仿,将自己的头像换成“丧猴”NFT系列。最近,你也可能在朋友圈中发现许多人的微信头像变成了一只“丧猴”或者“像素人”头像。
在中文语境中,“NFT”的核心功能是“数字确权”,这是因为基于区块链以太坊的EIP-721协议而诞生的“NFT”可以充当数字世界中的所有权凭证。然而,在国外,“NFT”浪潮与加密艺术、赛博朋克等概念紧密相关,这种差异也导致东西方NFT概念衍生的流行文化不同。
在国内的NFT生态中,出现了“迷因”NFT化的趋势。无论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还是蚂蚁链和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的“飞天”系列NFT,都是先有文化迷因,然后结合NFT的玩法。
具体来说,这种趋势将“NFT”视为一种技术工具,帮助已有的文化迷因进行传播。
以腾讯推出的NFT交易平台“幻核”为例,其首期NFT是《十三邀》,这是许知远主理的一档访谈类节目,已经推出了五季。它本质上是一个视频节目,但也衍生出了书籍等其他呈现方式。幻核通过获得《十三邀》的授权,基于该文创IP推出了新的黑胶音频NFT。而第二期推出的文化IP是“五十六个中华民族”,这是由青年艺术家周方圆创作的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印象动画作品系列,不同的是其NFT技术与形式。
支付宝推出的欧洲杯最佳射手NFT本质也是“文化IP + NFT形式”组合。这种“迷因”NFT化所衍生的生态具有以下特点:主要角色是IP授权方,即现有或过去的文化“迷因”及其版权所有者;平台方扮演为为其提供NFT形式的赋能者,典型代表是国内的BAT大厂;最后是购买NFT的玩家,即NFT收藏者。
而在国外的NFT浪潮中,呈现出了另一种生态——“NFT”迷因化。即NFT本身就能引起一种潮流文化,比如17年流行的“加密猫”,今年大火的“加密朋克”,还有库里也被吸引的“丧猴”系列。当一位创作者或工作室想出了新创意,并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创作出一个NFT系列,一旦引爆社区,这个系列就有机会成为新的潮流。
当然,这种模式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