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浏览:191
原标题:马丁·沃尔夫:各国央行是时候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了
【文/马丁·沃尔夫译/观察者网由冠群】
各国央行应如何应对数字技术的挑战?这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部分原因是,各国央行和政府都必须掌控这个私营货币泛滥的新蛮荒时代。现在,它们必须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
国家必须要承担责任,确保货币的安全性和可用性。那种认为货币本就应该安全可用的想法是自由主义者的幻想。现在,国家亟需采取行动。耶鲁大学的加里戈顿(GaryGorton)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杰弗里张(JefferyZhang)撰写了一篇论文,他们在文中声称创新人士现在已经创造了8000多种加密币。
戈顿和张将这些创造出来的加密币分为两大类:像比特币这样无信用支持的“不可兑换加密币”;和由政府法定货币一对一支持的“稳定币”(译注:稳定币是指通过与法定货币、主流数字货币、大宗商品等财产锚定,或通过第三方主体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方式,实现货币价格相对稳定的区块链数字货币)。两者各有问题。
世界各国都在减少现金支付图片来源:《金融时报》
罗杰斯文森(RogerSvensson)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不可兑换加密币达不到任何可用货币的标准。国际清算银行(BIS)在最新发表的年度报告中指出,这类“加密币是投机性资产而非货币,在许多情况下被用来助长洗钱、勒索软件攻击和其他金融犯罪。尤其是比特币,考虑到它还会浪费大量能源,它不具有任何弥补其缺陷的公共利益属性。”在我看来,这样的“货币”应该是非法的。
而稳定币却不一样。正如戈顿和张所说,即使发生了危机,货币也必须“毫无疑问”地用于支付。在历史上出现的很多银行挤兑现象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要受到国家的支持和监管。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稳定币身上。在危机中可能会出现“挤兑”现象,类似于2008年发生的货币市场基金挤兑。因此,要么稳定币必须得到央行货币的一对一支持,要么它们的发行人需要受到银行的监管。
现金仍是成本最低的支付方式图片来源:《金融时报》
比新“货币”出现更重要的是大型科技公司进入了支付领域。这既有好处,也有危险。目前的支付系统成本高昂,小额现金支付甚至比信用卡或借记卡支付还便宜,而跨境支付尤其昂贵。此外,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数字支付系统,即使在高收入国家也是如此。原则上,这些新玩家可以带来极大的进步。但这一发展趋势也有危险,可能导致支付系统的碎片化、隐私受到侵犯,甚至使消费者被剥削。
中央银行(与其他监管机构)的职责是确保这场数字支付革命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而在我看来,现在有可能(在我看来,也有必要)使用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来增加现金数量。
于是,一个重要问题出现了:央行数字货币应该只用于大额交易还是也能让普通用户使用?答案必须是后者。持有安全法定货币的好处常常归私营银行所有而非公众(现金除外),这一直是个问题。现在,为了公众的利益,这种情况可以而且应该改变。
美国消费者对各个机构私人信息保护程度的评价图片来源:《金融时报》
然而,还有更多的选择要做。普通用户是否应该在央行拥有数字货币账户,从而完全绕过分发银行?还是应该采取一种混合形式,即普通用户的数字货币账户由央行持有,但由私营机构管理?还是应该像现在一样,由私营机构持有普通用户的数字货币账户,央行只负责批量结算?
一个相关的选择涉及普通用户的数字货币账户是基于银行账户还是采用数字钱包的形式。国际清算银行倾向于前者,这意味着央行数字货币不会直接取代现金。其他问题涉及身份识别系统。在这方面,国际清
热点:数字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