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浏览:183
一朵浪花,两个阶段
DeFi自2020年开始,经过我的总结,我把它整体比喻为“一朵浪花,两个阶段”。实际上这两波大浪的源头都是基于一个小浪花而起。第一朵浪花就是AMM(AutomatedMarketMaker)。正是有了AMM这样的自动化做市的机制,Dex才有了流动性,这种“众筹”性的流动性方式,才让UNISWAP这样的工具有了应用场景;而交易始终位于行业的核心地带,解决了交易问题,其他的金融需求才有了生根发芽的基础,在这之后,我们把Defi行业的发展简单统计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爆发节点在2020年的7月,UNISWAP,COMPOUND,CURVE,AAVE,MAKERDAO,YFI这一批产品迎来了春天,实际上他们的上线要早于这个时间点,基本都伴随了至少半年上线后的成长期才爆发;
这个阶段奠定了DeFi行业的基础设施,并且这部分产品都是原创性的创新,这种底层的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源动力;
在第一阶段,除了原创性创新的团队,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追随者的身影,这类创业者并不具备原创性创新的能力;但是他们因为行业资源,精力的聚焦,经验的丰富,发现好的机会就能立刻跟上,成为完善行业生态的一部分,这部分早期红利者以SBF,孙宇晨为代表,Sushiswap就是非常典型的非原创性创新但是跟进速度极快的例子;孙宇晨在去年做Justswap等一系列产品,早期的行业红利吃到了不少。他们两的定位也非常清晰,追逐最新的技术创新,并且进行商业化复制,想办法在行业早期分到一部分市场红利;
第二阶段:爆发节点在2021年的1月到4月,这个阶段出现了非常多的DeFi应用,但是我们经过仔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基于第一代defi产品的抄袭,并不具备创新力,除了DeFi的产品这个阶段最大的市场变化就是出现了“万链争流”的局面,从BSC开始,Solana,Heco,Matic,ZK,OP,Fantom等公链或者侧链开始爆发,他们爆发的核心逻辑是基于第一代defi产品在以太坊L1上遇到了成本和效率的门槛过高,市场会自发性的去解决这个核心问题而产生出各种公链生态。
在这个阶段,DeFi产品更多体现出的是修补性创新或者称为微创新,完成彻底的创新较少;我认为在第二阶段出现的创新性需求主要聚焦在算法稳定币比如BAS,AMPL,FEI等协议,以及杠杆挖矿工具(配资工具),其次还有一些衍生品和初具规模的NFT;跨链在5-6月出现了一些应用,但是依旧不够设计完美,除此之外创新点就乏善可陈;市场在三四月出现了一系列基于借贷或者DEX的微优化产品或者直接就是Fork的产品,存活的概率很小;仿盘的生存空间,就更小了。
因此我们总结出行业的发展规律,是领先的创新性团队(CURVE,UNI)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带领市场方向——拥有行业资源和敏锐嗅觉的创业者及时跟进和改良——其他创业者,散户的跟进——市场进入FOMO阶段。
所处何处
空间上,将自己定位为创业者角色,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依旧在食物链下游,我期待我们能够通过敏锐的跟踪最先进技术创新,锚定选择市场中最优秀的团队和方案,能够尽可能的跟上市场最新进展从而预判下一个爆发的方向,尽快进攻吃到一口行业红利,在行业内就有了生存之地。
与孙宇晨,SBF的差距,我们更多是在资源上,并不在创新上,因为他们在行业里也不具备领先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追踪的对象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