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浏览:199
7月5日,中国银行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消费升级、异业竞争、风险防控等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与此同时,非金融行业场景化进程不断演进,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为商业银行建设金融场景创造了可行之道,也为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应对全新挑战提供了破题之策。
金融场景,即金融服务下沉到相关非金融服务中,打造一站式服务与极致消费体验,敏捷响应、高效满足特定客群需求。
白皮书显示,目前国内线上化交易占比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末,我国网民总体规模达9.89亿户,约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越来越多生活需求和交易转移到线上。微信、淘宝、美团、携程、滴滴出行等覆盖各个生活场景的超级APP成为人们日常高频使用的线上交易工具。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成为银行接触与服务客户的重要门户。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推动商业银行从金融产品线上化向金融产品场景化迈进创造了技术条件。”白皮书称,“从而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持续拓展服务范围、推进金融服务下沉、促进金融服务数字化、定制化和智能化。”
白皮书指出,我国消费者及市场对金融科技高度认可,且认可程度处于全球领先水平。2019年我国消费者金融科技采纳率和中小企业金融科技采纳率分别为87%和61%,均居全球前列。
2020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3708.72亿笔,同比增长14.59%;银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为90.88%。手机银行的服务功能与交互体验日益完善,同时引入了民生服务、内容资讯、消费购物、政务缴费等多种场景服务。
此外,5G技术也在不断铺展。数字货币在技术驱动下趋于成熟,区块链引领信用记录变革,物联网应用持续深入,广泛应用于金融场景中。
不过,面对金融场景的不俗潜力,白皮书也强调称,安全防控作为金融场景运营的坚固防线,应从加强网络风险管控、用户信息保护以及提升智能风控水平三方面着手,坚决守住底线。
在金融场景日常运营中,应选择符合国家及金融行业标准的安全控件、终端设备、APP等产品进行金融信息采集和处理。同时,要加强金融场景实名制应用和安全管理,提升安全监测防护水平,增强对仿冒APP、钓鱼网站的识别处置能力;在用户信息收集方面,需保证收集的合法性,充分展示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收集用户信息的功能,且经用户授权。
提升智能风控水平方面,应优于传统金融产品。智能风控模型应覆盖金融场景用户行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通过数据分析将命中模型规则的风险事件输送至决策引擎进行处理。
白皮书称,在商业银行传统风控模型中,非金融业务会干扰风控模型判断的准确性。决策引擎应不断积累动态风险计量评分体系、优化分级分类风控规则。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的风险预警或处置,实现金融场景中可疑交易自动化拦截与风险应急处置,提升智能风控的有效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热点:金融